《中国文化报》关注报道学校文化遗产专业
3月25日,《中国文化报》以《山东探索“人才+融合+传播”非遗系统保护新格局》为题,就山东省近年注重非遗系统性保护,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做好融合文章,提高非遗保护宣传声量,探索“人才+融合+传播”有效保护方式的典型经验予以专题报道。报道指出,作为山东地区非遗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新普京888.3app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究基地打造以及相关合作联盟构建等方面积极作为,其探索实践为地方非遗事业发展积累了实用经验、开拓了可行思路。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新媒体平台“文旅山东”等媒体转发了相关报道。
近年来,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建设领域成效显著,成为推动山东非遗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报道指出:“新普京888.3app作为山东省非遗理论研究联盟秘书处所在单位,近年来坚持以非遗学科建设、研究基地自身建设和基地联盟建设为着力点,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该学院坚持开展学科建设,并以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为服务对象,在过去几年里,协同村庄规划非遗风采、山里风光、乡间风俗的发展定位,引领村落培育生态观光、研学教育、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聚焦非遗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为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校于 2021 年专门设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为核心的直属科研机构——新普京888.3app中国乡村调查研究中心。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全力推动非遗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科研平台和教研团队先后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 “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 “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学校于2023年设立 “以文化遗产为专业方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专业特色”的全省首家授予历史学学位的文化遗产本科专业,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工作培养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基于长期开展的“传统武术扎根校园”工作,学校申报的“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案例,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同时,在学科建设推进过程中,学校与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协助三德范村申报并获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全国美丽乡村等荣誉,有力促进了当地生态观光、研学教育、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培育与发展。
助力非遗理论研究联盟工作
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联盟秘书处所在单位,新普京888.3app将持续发挥关键作用,积极组织并协调 37 家非遗研究基地,围绕督导评估与资源整合等核心工作,开展系统性实践。同时,主动与各地市文化和旅游局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精准对接需求,全方位助力全省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
在研究领域,文化遗产专业将深入挖掘各地非遗资源,依托相关项目,开展深度理论研究,重点推进非遗数据库建设,优化数据采集、存储与应用流程,提升数据的完整性与可用性。同时,借助新兴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对非遗项目进行多维度记录与展示,积极参与一系列非遗公益性宣传活动,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针对非遗领域重大研究项目,文化遗产专业将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开展调研分析,为政府在非遗政策制定、项目规划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专业的参考咨询。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助力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在山东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彰显非遗领域的专业价值与高校担当。
相关报道链接:
《山东探索“人才+融合+传播”非遗系统保护新格局》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4&Hid=67e199f45aeaa494b6d50080
《中国文化报》版面如下:
供稿审核:张文哲
审稿、编辑:侯伟、张淑芬
终审: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