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召开“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建设专家论证会”
3月6日,为深化新文科人才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复合型科研平台建设,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召开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建设专家论证会。本次论证会邀请山东省文化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王丕琢,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刘德增,青年长江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民俗研究》主编王加华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教授,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周连华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文哲、副院长兼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朱振华,文化遗产教研室部分教师参加会议。
张文哲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特别强调了学院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研究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朱振华详细汇报了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社会等情况。教师代表刘仁健就文化遗产科研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进展、团队建设及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与会专家就学院在文化遗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专业展示利用空间、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应继续发挥专业特色,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特别是围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民俗博物馆以及新文科实验室综合体,通过民俗文物展陈以及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记录、整理和保护,鼓励学生通过新文科实验室开展文化创意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非遗艺术等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推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姜波向文化遗产专业捐赠了极具研究和收藏价值的一宗济南市老地图。
此次论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院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强与业界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专业建设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摄影:刘仁健
供稿审核:张文哲
审稿、编辑:侯伟、张淑芬
终审: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