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普京·(8883-VIP认证)官方网站-Macau App Station

EN
EN

新普京要闻

位置: 首页 > 新普京要闻 > 正文

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作者:毕诗文 时间:2019-04-17 浏览: 来源:师训干训中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了进一步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山东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的要求,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率先将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纳入基础教育地方必修课程;各地各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验活动。但是,中小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

为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改进工作,今年4月12日,新普京888.3app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举办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聚焦于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张士闪、中国传媒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耿波、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宋全政、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李成泉,中国教育报山东记者站站长魏海政、中国教师报记者闫文,新普京888.3app齐健、鞠忠美、朱振华等教授,山东省中小学师训干训中心主任毕诗文、副主任刘文华,新普京888.3app基础教育联盟学校校长、教师等共计30余人参加了研讨。新普京888.3app副院长刘德增教授主持了会议。

新普京888.3app基础教育联盟是新普京888.3app与10所中小学组成的、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通育人、合作共赢”为发展机制与发展愿景的“大中小融通发展”共同体,参加研讨会的联盟学校济南市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校长陈汝军、章丘区中学教研组长徐伟、章丘区实验中学教导主任杨霞、章丘区福泰小学教研组长邱月、威海市第四中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付磊、荣成实验中学副校长侯燕妮、威海高新区第二小学语文学科负责人辛晓佩等围绕研讨会主题,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实践及个人看法。

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是一所有鲜明儒学文化办学特色的品牌学校,李成泉校长介绍了该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他认为传统文化要成为中国教育的底色,而不是特色。传统文化教育要成为底色,必须融入教育教学的一切。为此,他提出四个走向:走向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培养中国人,做君子;走向生活,传统文化一定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面向日常生活;走向现代,传统文化是复兴,不是复古,不是古腔古装,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走向大众,传统文化教育一定是大众的教育、普惠的教育,人人享有的教育。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负责全省传统教育的教学教研,耿成义主任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山东样本”初步形成,在发展道路上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教材、教学碎片化和评价知识化,师资紧缺等问题,亟待研究传统文化系统教学、评价机制科学化等课题,重视并探索体验教育、融合教育、全人教育,激发文化教育固有的生机与活力,升华日常生活,开启文化智慧,培养大德大爱大情怀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学科融合是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最为重要的路径,赵世瑜教授关注的重点是历史学科承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是认为正确地认识中国历史是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历史传承发展机制的关键。二是5000年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融互动的结晶,也是民众的生活文化与精英的思想创造相动的结果。三是对历史的不断反思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种不间断的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部分就无法存续,更缺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的动力。如何强化历史学科承载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命,他提出以下建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统筹安排、调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以国家课程的相关学科渗透,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历史课程要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对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传统文化内容统一梳理;要建立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要建立教师培训的“国家队”;要及时总结各地各校经验,及时推广,建立试验区、实验校。

李松主任长期从事全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发展工作,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前提是确立其价值关怀。与此同时,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

从事中西比较诗学、美学、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耿波教授,近年来关注传统文化教育,他认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指向“活的国学”,在具体实践中,要尝试对中国传统经文进行音乐性诵读;对具有现代争议的教育论题进行论争;在中小学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国学传承。同时,慎重对待现代传媒的传统文化教学。

刘德增副院长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确定为“什么学”的主要依据是2017年1月2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这两个文件看,中小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良好人格,助推立德树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大多数中小学校是明了的,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学什么”“怎么学”与“为什么学”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学什么”存在的偏差,一是忽视修身养性的方法;二是没有瞄准“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没有聚焦立德树人。“怎么学”存在的问题,一是死记硬背传统经典;二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三是学科渗透沦为学科附庸。他认为中小学校有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下几点应予特别注意:一是重新回归“文化”的本义,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二是重新发掘“经典”,披沙沥金,选取有益于当今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三是重新扬弃“传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为核心,创新行为方式;四是重新做到“日常”,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

此次研讨会气氛热烈,讨论严肃、紧张又不失活泼。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撰稿:毕诗文   编辑:李莉    编审:辛源)

XML 地图